根据《香港六和免费资料“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施方案》(贵理工党发〔2016〕8号)和《香港六和免费资料“四讲四重”实施方案》(贵理工党发〔2016〕14号)的安排部署,为深入推进和拓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切实发挥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在落实“四个一”机制上的表率作用,校纪委书记苏向东“走进师生,取信于民”活动方案如下:
一、专题调研
时间:2016年6月21日,苏向东书记带队到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理学院进行调研座谈。
调研情况:在调研过程中,苏书记对师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了解,并充分听取了师生们的意见和要求,经过讨论、交流,大家都认识到,要想推动学院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学校目前尤其需要加强技术研发设备和信息资源的建设。同时,博士、教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要积极主动走出校园,下基层、到企业、进园区,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切实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寻找产学研合作的切入点。只有这样,才能在理论——实践——理论——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丰富自己,快速实现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我省守住两条底线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养出合格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从而推动技术创新,促进行业科技进步。
二、行动方案
在调研的基础上,重点推进三个项目
项目一:开展《贴近产业,走进企业,博士教授下基层》活动。
1.活动目的:
通过组织博士、教授及部分学生到清镇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中试基地学习、观摩这样的活动,提供更多下车间、进厂房,零距离与企业面对面对话的机会,对于博士、教授寻找契机,分析发现产业发展瓶颈,组织联合攻关,突破技术桎梏,进一步树立其“科研服从于国家需要,开发服务于贵州利益”的大局意识,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帮助在校学生开拓视野,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敬业意识和从业能力,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2.预期结果:
鉴于现今,很多刚从学校毕业的博士和长期埋头于教学工作的教授,以及在校大学生,不太了解行业发展的动态和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走进企业学习、观摩活动构建了一个交流平台,让博士、教授,尤其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博士及部分学生走进企业,深度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全面了解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熟悉贵州工特产,自我结合,贴近相关产业,力争切入并实现创新。
3.观摩团队:
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理学院的博士、教授及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
4.完成时限:
2016年10月10日之前。
5.活动准备与工作安排:
(1)确定企业。由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苏向东负责联络及组织协调。
(2)确定人员。由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理学院负责。(活动前2天确定并通知第九调研组)。
(3)交通车辆。由学校办公室负责提供。
(4)走进企业具体流程。
确定观摩企业。务必与企业协商好要参观的时间和进入企业后具体参观内容,以及活动当天负责引领参观的企业主要负责人,在活动前一晚要再次打电话确认,一旦发生意外情况不能如计划进行参观要及时通知要参观的师生们,做好安抚工作。
确定观摩时间。在与企业协商好之后,确定最终时间。根据企业与学校之间距离的远近确定交通方式和交通路线。
按时出发。由负责组织本次企业参观活动的苏向东书记带领,按照预定的时间和路线前往企业。
具体观摩。进入企业之后,由企业优秀工程师为我校博士、教授及同学讲解企业相关技术创新情况,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急需培训的技术人才等,使师生们切实感受到在我校这个“工程师的摇篮”中哺育、成长和发展。
项目二:探索建立博士教授下基层开展“帮扶挂”的有效机制。
1.建设目的:
通过开展《贴近产业,走进企业,博士教授下基层》活动,激发博士教授敢于实践,敢于担当,全面发展的潜力和积极性,积极探索建立博士教授下基层开展“帮扶挂”的有效机制,每年选拔每一批优秀的博士教授到基层开展“帮扶挂”工作6——12个月,让我校博士、教授有更多的机会深入基层,了解省情,宣传理工,全面感知基层民生、企业发展和行业状态,切实做出帮扶工作实绩。同时,结合本专业明确发展方向,通过此机制的运行使更多的博士教授得到实际锻炼,成为理论造诣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人才。
2.预期结果:
博士、教授在下基层挂职帮扶过程中,通过大胆走到生活、生产一线,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塑造人格人品,磨练坚强毅力,形成科学认真的治学态度。在为地方服务的同时,宣传学校,搭桥合作,促进科技成果产出与转化,推动我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我校的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3.完成时限:2016年9月20日之前。
4.责任单位:校党委组织部
责任人:蔡红英、卢文雄
项目三:建设贵州省绿色过程工程重点实验室。
1.建设目的:
根据我省过程工业发展现状和技术装备发展的特点,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需要重点突出过程工业领域实验室成果的放大和工程化应用技术的研发、集成和转化,重点研究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转化过程中物质的运动、传递、反应及其相互关系,创建高效清洁的物质转化工艺、流程和设备,解决实验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工程性问题。
2.预期结果:
采取独建或企业共建模式,力争建成1500平方米的绿色过程工程实验室,为学校师生提供工程研究平台,提升我校技术创新能力和中试拓展能力,为我省过程工业的绿色化、集约化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撑。
3.团队组成: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资环学院等相关博士、教授
4.建设经费:200万
5.完成时限:2016年12月31日之前。
6.牵头单位: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
责任人:伍玉娇、潘健林
以上项目均在7月10日前完成可行性论证,并按程序提交学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