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AI赋能教学科研新路径 共绘智慧教育创新蓝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研室召开“AI+教学科研深度融合”专题研讨会

2025年03月17日 14:17  点击:[]

为深化人工智能与教育科研创新的融合实践,2025年3月13日,香港六和免费资料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研室召开“AI+教学科研深度融合”专题研讨会。会议聚焦AI技术在教学流程重构、科研范式升级与教育本质反思中的多维应用,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会。

AI+教学实践:从试卷生成到视频创作的全场景革新

杨涛副教授主张以专业建设为核心,构建AI赋能的教学新生态,并以《旅游资源学》与《摄影》课程为例,深入介绍AI技术在教学全流程中的应用实践。

1.教学内容重构及智能命题与评价

借助智谱清言、Kimi等先进AI工具以及专业学科知识库,开发高质量教学资源,构建“AI动态试卷生成系统”。依据教学大纲精准生成差异化试题,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利用AI技术实现主客观题的智能批改,针对学生答题情况提供个性化指导,精准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助力教师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2.学生AI创作赋能

指导学生运用即梦、剪映等AI创作工具,围绕课程学习内容开展视频创作。通过将文本方案自动转换为三维动态场景与视频,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强化学生原创思维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二、AI+教学实践:DeepSeek+数据分析,打造智慧学习场景

教研室主任张英佳副教授介绍在《计量地理学》中引入国产大模型DeepSeek,展示AI教学新范式构建“自然语言-代码-空间可视化”全链路AI教学场景,以“贵州省六大产业产值差异分析”为典型课题展开实践。学生通过自然语言指令驱动DeepSeek生成代码,完成“贵州省六大产业产值差异分析”等的数据分析与可视化。

AI+教育本质:技术浪潮下的理性思考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教研室全体老师就AI时代学生能力重构,师生关系,评价范式等进行深度讨论,形成初步共识:

1. 能力重构:当AI可快速生成规划方案时,学生核心竞争力应从“技能熟练度”转向“批判性思维与价值判断力”;

2. 师生关系:教师角色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AI教学场景设计师”与“伦理边界守护者”;

3. 评价范式:建立“过程性AI追踪+创造性成果评估”双维指标,拒绝唯技术论倾向。

院长黄娅教授说,AI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激发教育创新的火种。我们要培养善用AI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智慧规划师”,更要坚守“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核,为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打造人才引擎。

副院长韩会庆教授认为,围绕贵州喀斯特地貌城镇化研究需求,教研室需以‘空间智能理论’为引领,破解山地特色难题,赋能学科交叉创新,为贵州新型城镇化建设输送懂技术、善创新的复合型规划人才。

图/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教研室

审校|黄娅

编审|袁小松

关闭当前窗口